v i|RK914
中国新闻奖暨长江韬奋奖高端研讨会2010年11月下旬在北京召开。会议分文字、音像、新媒体三个小组,对第二十届中国新闻获奖作品进行了研讨。获奖代表在会上做主题性发言,来自新闻媒体及院校的专家学者对获奖作品进行了点评和总结。笔者参加了为期三天的会议,聆听了文字组九位获奖代表的发言,深深感到,在每年产生的数以千万条的新闻中,能够脱颖而出的新闻作品,确实都各有特点,正如一位获奖代表所言,“有幸获一等奖,有一定的偶然性……偶然中也有必然”。那么,这个必然性到底是什么?什么样的新闻作品能够获得垂青?结合对本届中国新闻奖报纸(通讯社)消息、通讯类作品,特别是一等奖作品的内容分析,笔者认为,此次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体现了业界在新闻业务实践中回归新闻本源,创新新闻报道的不懈努力;体现了业界对“两个舆论场”统筹兼顾的孜孜探索。 _pv!y=
p
5nJ{j8$
在日常语境中,创新与回归似乎是一对相互矛盾的词语。创新一般意味着否定传统,回归一般意味着肯定传统。然而事情的发展往往有着草灰绳线的轨迹。在很多时候,创新其实是对传统的螺旋式回归和上升。表现在新闻获奖作品中,就是重拾尊重新闻规律的传统,创新新闻报道。事实上,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中,尊重新闻规律是其亮点所在。早在1845年,马克思就写道:“要使报刊完成自己的使命,首先必须……承认它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版1卷397页)。当代中国领导人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胡锦涛总书记在2002年就明确指出 “要尊重舆论宣传的规律,讲究舆论宣传的艺术,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水平和效果”。2008年,他更进一步指出:“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 ;f8~X^Al
:5G9$z
本次新闻获奖作品也正好体现了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笔者认为从以下三方面可以看出业界在新闻实践活动中的创新之处: 10<FH.In
5@]V1W@G
寻求重大主题报道的突破点 @h *~F{)'
CRI"4~
毫无疑问,重大主题报道在新闻奖的评选中往往是先声夺人的。梳理2009年中国发生的大事,新中国建国六十周年、纪念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等当属人人都预见得到的大事件。如何表现这些大事件?获奖作品从自身媒体的特性出发,研究自己受众的特点,找到了突破点,显示出相当的独特性。以新中国建国六十周年的报道为例,解放军报《今天,我们豪迈受阅》、中国军网的《国庆大阅兵》,立足军队,视角独特;新华社则是高屋建瓴,集全社之力,以“中国曙光、中国道路、中国跨越”等为主题词,打造了一组具有历史纵横感的系列特稿《魅力中国》。据介绍,为准备这组报道,光是在图书馆扫描旧报纸的图片就有400多张,准备了2万多字的文字材料。人民日报署名任仲平的文章《改变历史的“北京时间”》,磅礴大气,一改人们对传统政论的刻板印象,把共和国六十年的历史放入中国近代百余年的现代化进程和民族复兴的执着梦想的坐标系中,用诗一样的语言为认识共和国历史提供了方法论。正如该评论的主创人员卢新宁所言,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党报评论要从政治宣传向政治传播转变。转变的关键就在于“创新话语体系和构建知识体系”。对于创新话语体系,她特别谈到了四个意识,即:选题上要有“执政意识”——“任仲平”的选题主要来自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和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观点上要有“约数意识”——党报的喉舌功能,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工具化宣传,而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在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中达成共识,即“寻找最大公约数”;表达上要有“传播意识”——努力做到表达上的专业,面对日益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泛政治、泛道德的评论应该被更加专业精准的分析代替,给读者提供知识价值;论证上要有“说服意识”——评论的引导能力,在本质上是一种说服论述的技术和能力,要获得这种能力,需要同时兼有“理性分析”和“感性说服”。 ''!y3Qf]
0'/$;wWT
她还非常强调党报评论知识体系的完善。她说,这四个意识的形成,都离不开完善的体系作支撑。如果构建更加符合传播规律的话语体系,体现的是舆论引导的能力,那么搭建更加符合传播要求的知识体系,增强党报政论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则体现的是舆论引导的实力。以这篇获奖的《改变历史的“北京时间”》为例,就涉及哲学、历史、社会学、发展经济学、逻辑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知识。 +z}gHc
7T{xJ=xT
从这些获奖作品可以看出,重大主题报道也一反过去流行的“高举高打”的做法,而是变得越来越重视研究受众的接受心理。在采写编排中越来越尊重新闻传播的规律,特别是致力于重建主题报道的话语体系——居高临下的说服被平等交流代替;抽象概括的工作式语言被富有亲切感的口语、白话取代,甚至时不时地冒出网络用语,流行词汇。事实上,话语方式的转变,不仅仅是叙事方式的转变、语言风格的转变,从更深层次来讲,话语方式反映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素养。 zX[
$
'IYWEbOC
回应时代大命题的“高沸点” z[4[arU[
AQd
i28k
如果说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国家级媒体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那么地方媒体在回应时代大命题,发现新闻、捕捉新闻中,同样有一展身手的广阔舞台。伟大的时代需要与之相称的作品,变革的时代需要新闻工作者有一双慧眼,在风云变幻中发现真正的宝藏。这也是新闻学经典提法“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的最好注脚吧! kF.fg\j([
r! XZ=
新闻通讯类一等奖作品,石家庄日报的《栾城农民敢闹海》,记录了一群从种地到种草,从不懂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到娴熟应对市场变化的栾城农民的十年变迁,深刻反映了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宏大主题。同时也凸现了农民作为生命个体,面对这种转型带来的脱胎换骨的变化,蕴含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P'rF5J& |